【建党100周年 云南师范大学统一战线先进系列文选】民革党员、文学院教授杨修品:纵横尘寰,气格宇外,笔墨之间的家国情怀
杨修品老师,民革云南师范大学基层支部党员。1943年生于昆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工诗书画印。历任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国际书画人才网学术顾问、云南省文学艺术政府奖书法评审委员会主任、中日篆刻联展访日代表团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昆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云南中山书画院院长。
杨修品老师精通正、行、草、隶、篆五种字体,以汉魏碑学为基础,又采众家之长,自铸伟辞,形成一种逸似鹤、矫如龙之风范,总体以“重、拙、大、活”为审美境界,以大气多变胜人超人。首创“无主题绘画书法”,为当今书法一个流派,廓清了许多缠缚在书法之上的杂枝藤蔓。杨老师所书,倾注真性情,凝聚天地气,1979年10月获全国书法一等奖,这是聚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来的人才大比武的首次书法大赛。当时对其作品的评语是“西南异军突起”、“笔力沉雄、气格宏大”、又被媒体誉为“隶书状元”,继后5次获国际书法大奖,1999年被中国文联授予“99中国百杰书法家”称号。其书法作品载于《二十世纪当代中国书法杰出人物作品选》、其佳作曾参加中央电视台纪念赵朴初展览、韶山纪念毛主席展览,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曾回赠照片表示感谢。并被广安邓小平故居、广东林风眠纪念馆、彭德怀念馆、黄宾虹故居、贺龙纪念馆、陈独秀故居,茅盾故居……多处收藏。
(图为杨修品老师近年部分书法作品,图一作品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云南书法作品展作品集;图二作品被中国地域文化文献馆收藏;图三作品被海拉尔反法西斯战争纪念馆收藏。)
杨修品老师不仅书法了得,其山水画作墨气淋漓、笔意酣畅,蕴藏清雄静雅之趣,湿润荡涤躁浮之气,苍茫浑然、气势磅薄,意境古雅、气息清正,最得传统之精髓、出笔墨之至味。才情横溢纵横挥洒,有“八面出峰”而游刃有余之势。国画作品获海内外书画名家邀请展金奖,书画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纪念馆、文化艺术中心收藏,辑入书画专集、综合集数百种,并为张大千,邓小平纪念馆题词。
若以文化为体、书画为用,杨修品老师当为典型。他在《美学纵横》自序中说道:“在别人认为不起眼的地方,我,寻找美。”他在艺术实践和美学研究中,响亮地提出“爱便是美”的观点,并用自己的文笔,细加论证,广为宣传。有体方能出之为用,正是深厚、广博、高瞻的学识与修养,决定了先生美学著述与思想和诗书画印的全面创作与成就。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他不求功利,以学养字、养画、养文、养人。他沿着华夏文明的河流逆流而上,上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国书画艺术的源头,从本源上去把握文化、观照艺术。
(图为杨修品老师近年部分书画作品,左图及右上图作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所作,分别被荣宝斋美术馆及李可染美术馆收藏;右下图作品于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祖国关怀自己的儿女,人民尊重自己的艺术家,杨修品老师在紧张繁忙的工作生活中,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仰屋着书、为众多画家、作家的出版物题款题名、他应邀给来访云南的国际友人写字、为民主党派慰问自卫反击战的英雄做现场书法表演、为云南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多年来,他对书法艺术境界的追求和对祖国山河的大爱交织在一起。在其独创精神指导下,标新立异,将“不成文的字”当作书法的内核,创造性地提出了“无主题书法”理论,对我国国粹之一的书法艺术做出重要贡献。作为西南联大的传承者,杨老师一直致力于祖国文艺事业发展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云南书画艺术在全国的隆起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促进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交流。作为一名教书匠,杨修品老师教学方法独特,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主张从约到博,博采众长,广泛吸取营养,采百家花酿一窝蜜。在教学上,以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水平为上,打牢国学功底,以学识、慧眼来洞察书法的玄妙精髓,熔儒释道诸家思想精神为一炉,视无法之法为大法,为祖国文化事业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四十年前,在昆明西山茂林修竹深处的华亭寺正殿高悬的横匾上,杨修品老师大书“大雄宝殿”四个烫金隶字,写出了凝结着自己无限深情、高悬名山古寺的千秋匾额,如今,西山秀美依旧,华亭寺更显巍峨,殿内一幅幅书画作品笔酣墨饱,引人驻足而观,留连忘返。
伟大祖国的壮美是书法艺术美表现的巨大源泉,步入新时代的中国给艺术家们开辟更广阔的创作园地,使他的美学理想有了得以实现的保证。“天地皆纸,万物俱笔,血液为墨,生命即字”,年近八旬的杨修品老师笔耕不辍,继续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建设孜孜以求。
(民革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