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要闻 >> 正文

【建党100周年云南师范大学统一战线先进系列文选】致公党副主委、能环学院官会林教授:积极创新探索,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来源: 更新时间:2021-06-30 11:04 查看次数:

【建党100周年云南师范大学统一战线先进系列文选】致公党副主委、能环学院官会林教授:积极创新探索,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曾有同学问他:“官老师,您是不是从小就喜欢农学”,他说:“高中毕业的理想是考入国内名牌医科大学,后因自愿落选调剂到西南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植物营养专业学习。当时对农学不了解,也没有任何兴趣,并且当时国家政策不允许录取后退学,否则3年内不得参加高考,于是背负着迷茫的心情和沉重的思想负担踏进了西南农大”。入学后荣幸成为世界著名的土壤学家、中国土壤学科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光炯教授的学生,侯老在每次授课结束后均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说:'你们选择了这个学科方向学习和搞科研工作,首先自己要养成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样的告诫持续到大学毕业离校前的最后一次授课,使我深受影响,恩师的谆谆教诲一直作为自己工作和生活的航标”。正是在老一辈科学家们的航标精神指引下,官会林老师立下报国志愿,勇往直前,不断创新探索,并把这种精神传承给他的学生。

官会林,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生物环境与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本科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研究生毕业于日本千葉农业大学土地利用与改良科,曾到荷兰进行现代设施农业研修学习。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获授权专利3项,获各级成果奖励与表彰18项次,近6年先后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官会林教授现为云南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高原特色中药材种植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和学术带头人,云南省优势重点学科“农业工程”博士点所属“农业生物环境与水土资源利用学科方向”团队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国家科技专家库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关注领域)政策文件解读专家,云南省学位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等。

官会林教授带领的学科团队,长期扎根于我省的砚山、文山、丘北、师宗、昭通绥江、石林及䘵劝县等贫困山区的乡镇和村社,开展中药材等特色作物生态种植、连作土壤障碍消减、土壤改良与生物修复等方面的科学试验和技术应用推广,并结合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产业的实施,开展了系列的技术宣传培训,为我省脱贫攻坚和科技扶贫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高校教师本应享受的寒暑假期和工会组织的疗养,他从没有休假和疗养过,他认为寒暑假期时间相对宽松点,能在贫困山区多做点科研和技术培训工作,每年他把这2个假期当做科研工作的黄金期。三十余年风雨沧桑,三十余年奋斗不止,他被云南省科技厅授予“三区”(老区、边疆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科技特派员称号。

多年来,他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在科研、教学及科技扶贫等方面,先后获成果奖励与表彰18项次。在文山三七科研基地首次建立了三七栽培土壤远程监测管理的互联网应用技术,并在三七连作障碍土壤改良与生物修复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由于他多年的工作积累和辛勤耕耘,学科团队先后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团队,组建了由国内外同行知名专家10人组成的“高原特色中药材种植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学术委员会,先后与文山三七研究院、文山苗乡三七科技有限公司及云南英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联合体,并挂牌建立了“高原特色中药材生态种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科研教学基地”,为云南师范大学“农业工程”一级特色学科博士点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他作为云南省政协第十一、十二届老政协委员,并兼任致公党云南省委环境与社会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师大致公党基层支部副主委,官会林教授积极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和致公党基层支部副主委职责。特别是履职两届省政协委员期间,针对我省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及社会民生问题等方面问题,他每年都提交2-3份提案,均已全部采纳办理,其中全会重点办理优秀提案表彰2件。

在教书育人方面,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野外科研能力,他时常对年轻教师说:“我们农业工程学科在培养学生方面,必须与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环节相结合,作为研究生导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还必须具备较强的野外科研能力,理论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思考,并做到因地制宜地应用,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上好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他指导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均要到野外科研基地实践锻炼,从野外试验区选点、试验处理设置、小区划分、样品采集方法、试验管理及试验调查方法等方面,均全程开展实践锻炼,把学位论文选题、论文发表与野外科研相结合,既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又能学到真知灼见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尽其全力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IMG_4207文山 488

                                      指导研究生在三七科技示范园区进行科研实践

微信图片_20210624174722微信图片_20210624174738

                                             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示范应用

2019-科学技术进步奖-领奖照片

                                                                   (致公党供稿)


云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滇ICP备05001257号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信息管理处设计开发
地址:呈贡主校区: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 邮编:650500
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 邮编:65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