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战要闻 >> 正文

【建党100周年 云南师范大学统一战线先进系列文选】侨联成员,外国语学院教授杨明仪、旅地学院教师胡植夫:伉俪情深,铭记党恩,忆往昔峥嵘岁月,享当下太平盛世

来源: 更新时间:2021-07-14 14:40 查看次数:

【建党100周年 云南师范大学统一战线先进系列文选】侨联成员,外国语学院教授杨明仪、旅地学院教师胡植夫:伉俪情深,铭记党恩,忆往昔峥嵘岁月,享当下太平盛世

从杨明仪和胡植夫两位老师家出来,我们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近四个小时的交谈,我们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是历史的厚重感,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好像经历了好几个历史阶段。他们是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也是那些历史事件中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缩影。他们从艰苦中走来,感念党的关怀与培养,向着光明的未来进发,也在历史的浪潮中力所能及地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

在艰苦卓绝的岁月中,两位老师参军入伍,接受严格的军训,树立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据两位老师回忆,他们都是被日本侵略者一路威逼,逃难来到贵州遵义的。他们在遵义见证了抗日战争胜利举国欢庆的场面,也亲历了解放前夕百姓的艰难生活,比如通货膨胀:早上买一袋米的钱,到下午就只能买一碗了。他们的父母为养家糊口,奋力求生存,他们也遭受了不少苦难。1949年遵义城解放,15岁的胡植夫在党的号召下加入了解放军,正值青春年少的他在军队里接受了系统的教育,这在他懵懂的精神世界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开始逐步领悟人生的意义,激发出生活动力和热情,也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朝鲜战争爆发后,全国掀起了抗美援朝的参军热潮,正上高中的杨明仪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6军军政干部学校,怀着满腔热情期待着去往保家卫国的前线。后虽未能如愿去到前线,但这份爱国报国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两位老师的军旅生涯对他们人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胡老师参军十七年,杨老师虽只有两年,但这份军营经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家国新建的日子里,他们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开创事业新局面。1952年,杨老师临近干校分配,她由部队转入学校,经过考试和审核被选送到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俄语专业。55年院系调整,人大俄语系几经周折合并成了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杨老师四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1957年,杨老师调到当时的昆明师范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云南师范大学,直到94年退休,从教37年。到师院后,58年到66年她一直从事俄语教学,72年工农兵学院进校,杨老师才改教英语。年过三十临时调整专业是件很困难的事情,经过短期培训也只能一边学习一边教学,当时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没有现在那么便利,她就通过电视上的一档英语节目来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恢复高考后,她就主动承担英语教学法课程。杨老师执着、认真负责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让她在工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为云南基础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她到北师大进修,积极参加各种外语教学法的研讨会,主动和外校教学法老师合作开展有关课题,在省内和教育学的老师合作开展教改实验,她主动到实验班上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好这门课,直到退休后相当一段时间她仍在参与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曾获全国中小学教改“金钥匙”奖等多种奖励。胡植夫老师与杨明仪老师其实是青梅竹马,他们两家同为小职员子女,又是邻居、同学。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两家共克时艰,患难见真情,杨老师与胡老师之间自然也产生了别样的情愫,最终走到了一起。1966年胡植夫老师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并于1971年组织上为照顾夫妻关系把他调入云南师范大学。胡老师坚信活到老学到老,五十岁的时候他通过努力考上了夜校中文系,提升自己的学历,他感念党的恩情,也尽力为党和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夫妻二人全心全意投入事业,跟随历史的步伐参与家国建设让他们的生活蒸蒸日上,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欣欣向荣的盛世中,他们共享发展成果,安度晚年。多年过去,我们祖国各方面的面貌,经历了“开天辟地”的宏伟举措,“改天换地”的巨大工程,取得了“惊天动地”的辉煌成就,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到全国,小到家庭和个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的精神层面、物质生活、价值取向都在不断地改变和提高。胡老师杨老师他们全家已经普及了高等教育。子女们的择业观念、思维视野变得深刻而多元。就在与世界接轨、融入国际的大潮中,他们的大女儿决定自己要到德国去闯荡天下。对于他们这样一个传统家庭的父母来说,内心真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既期待又心疼,既要放手又不舍。胡老师即兴吟诗一首,作为叮咛:一曲陋室铭,遥寄骨肉情;他乡诚甘苦,勿忘华夏人。斗转星移,日月轮回,从九零年到现在,三十多年岁月的磨砺,女儿已成长成熟,她身在国外,却心系家国,保持着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每年都会回国探亲,探望老师,拜访好友,时刻铭记生养哺育她的祖国和亲人。因此,两位老师就多了一个身份——侨眷,自然地加入到侨联组织的各种活动中,云师大党委统战部,学校侨联每年都召开年会,组织各种活动,侨联领导还到家里、医院走访慰问,让两位老师感受到了深深的爱护与温暖。世界总是这样美好,人类命运总是这样的攸关,两位老师在国内享受党和祖国的关怀,他们的女儿也在德国享受着德国亲人的帮助与照顾。胡老师说:“这是多么美好的轮回,多么深邃地循环呀,这不就是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准确诠释嘛。”

二位老师的退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杨老师在退休后一直在校任教学督导,并承担基础外语教学研究的有关工作。曾于2010年获“优秀老科技工作者”奖和“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奖。胡杨两位老师都是上世纪50年代入党的,2021年6月28日他们出席了云师大离退休党委召开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会上他们双双获得了中共中央“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看着两位老人的相处状态,多么令人羡慕,我只想到一句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他们一起成长,一起变老,一辈子只与这一人相依相伴,多么浪漫!两位老人已过了钻石婚,实现了一生一世的诺言。两位老师从苦难中走过来,走到了幸福中去,他们现在身体健硕、笑容灿烂,也养成了良好的老年生活习惯,至今还坚持游泳锻炼等,每当谈到安宁幸福的晚年生活时,他们更感念党与祖国的恩情。两位老师一直说,虽然他们已经退休多年,但党和组织的关心照护从未停止,现在的确已经实现了2010年到2020年收入翻一番的承诺,虽然还不算富裕,但无疑是全面小康、幸福满满的了。在建党一百周年的大庆日子,他们心灵深处发出深深的感恩与呼喊,是中国共产党给了他们一切,他们坚定不移地跟着党迈向更加光辉灿烂的幸福远方!

附胡植夫老人执笔文稿一则:


云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滇ICP备05001257号
云南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信息管理处设计开发
地址:呈贡主校区: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 邮编:650500
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 邮编:65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