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奋进 建功云岭——云南师范大学优秀党外知识分子风采录】九三学社社员杨江波:以美育赋能乡村振兴
“美育就是给孩子的心里埋下一粒种子,即使他可能暂时用不上,但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这种子迟早会发芽,给予其生命的力量和韧劲。” ——杨江波

2000年,杨江波念大三,为了毕业创作他拿上画笔背上行李,一路晃晃悠悠地沿着铁路,搭着客车,游历了云南多地进行写生。“云南民族文化非常丰富,许多原生态的文化都保存的很好。”毕业创作的名称为《梦在云南》,也许从那时起,他就注定了云南的不解之缘。
博士刚毕业就加入了九三学社,杨江波怀揣着满腹的学术理想,期许着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独特的视角,也选择了承担起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博士后出站后,杨江波选择了心心念念的云南作为安身之所,身份定格为一名老师。2019年4月,杨江波被云南师范大学派往德宏州梁河县上河东村当一名扶贫干部。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杨江波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善于发现美。因多次走访,他发现了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也发现了当地振兴中存在的问题。他说,乡村振兴本质上是物质基本满足后的精神提升,所以淳朴的乡村传统文化不能断,乡村要留得住人才能振兴。
缘起,念起
梁河是一个坐落在横断山西南方的边陲贫困县。“那时真的挺艰难的,村里还有好多泥巴路,住宿条件也十分有限。”回忆起初入梁河的印象,杨江波说,“我一直都是以乐观的心态看,觉得时间一长,适应了就好了。”只是,驻村要克服的艰难还不仅在于生活。
驻村的工作不轻松,要协助管理户口登记等一干行政事务,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说,晦涩难懂的方言更是一个坎,“听不懂也得听,要一直去问,主动去交流,不然没办法掌握情况。”杨江波从未打过退堂鼓。开始并不简单,可他凭着“一定要把事情干好”的决心坚持了下来,期间,还反复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汲取经验,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最终受到了村民的认可。
梁河雨季潮湿的环境使得村阅览室的图书受潮严重,杨江波依旧记得在晾晒时一位路过村民指着地上的那些书说:“这些有什么用?”杨江波当时内心的触动很大,也是这番话,让他真正意识到了文化对当地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灵感来自陶渊明名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个由共产党员和民主党派成员为主构成的驻村团队,由杨江波主持在上河东村建起了“云岫书院”,蕴含以乡村的美丽乡愁吸引本土人才回乡创业就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良好愿景。“大家都抱着共同的目的,我们的合作很愉悦,相互之间也学到了很多。”为了这片村子,驻村队员的心紧紧地团结在一起。“那两年收获了很多,知晓了诸多农耕知识,直接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也为我之后的选择做了铺垫。”杨江波说。
“美育是个慢活儿”
抓美育要从孩子开始,本着这个判断,杨江波联系了上河东村小学校长罗保萍,两人所见略同,一拍即合。
为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杨江波跟随罗保萍走遍了村寨,“有的父母外出打工,也有的父母离婚,留守儿童的比例不低,很多孩子只能和老人一起生活。”提起孩子们的生活条件,杨江波忍不住哽咽,“一周回家一次,乡里的学校洗澡只有冷水,许多女孩就算例假也只能用冷水,村里的学校甚至连洗澡的条件都没有。”好在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这个问题很快得到了改善,但是杨江波美育工作的步伐从未停止。
2019年以来,云南师范大学在保证产业发展帮扶的基础上,专门划拨专项资金6万元,联合州、县总工会共同出资,发动社会资源募集建设资金1万元、图书1000余册及各类美术学习用品,先后投入资金10余万元,帮助“云岫书院”顺利完成改造。但杨江波还是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奉献些,所以他不仅自己掏腰包,还呼吁了身边的朋友一起捐款近4万元,捐赠图书约2000余本。“这应该是一个社会话题,也应该引起社会更多关注。”杨江波觉得,乡村书院是一个文化符号,不能没有。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
针对当地实际设计美育方案,杨江波下了很多功夫。
上河东村有十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当地俗语戏说“一屁股坐下去压着三棵药”。为收集中草药,他定时去当地的“街子”上采购,不只查阅了很多文章典籍,还寻访了很多老人,记录了珍贵的中草药文化口述资料。“老年人的记忆和经历是很重要的,不能忽视放弃。”将从各处收集起的中草药整理晒干,制作了100余种当地野生草药和野生菌标本,绘制了50余幅线描图画,杨江波开起了一个“上河东中草药陈列馆”,反响还不错。
“文化要交流才能碰撞出新东西。”为宣传和推广上河东村中草药文化,探索乡村中草药产业化发展新路径,他邀请了山东聊城成无己中医协会名医到村义诊和文化交流,与楚雄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开展中医中药文化交流,设计、规划了界端村野生中草药文化观光区。
杨江波在美育景观上也下足了力气。到上河东村没多久,他在寻访过程中发现了一口六百年的古井,年岁悠长,那井底却仍脉脉流淌着清澈的水。“原先古井曾养育了村里十二代人,可自来水通了之后就逐渐废弃了。”杨江波语气中难掩遗憾,但好在他的设计让这片乡愁遗留地又鲜活了起来:几人合抱的古树和静静流淌的古井旁,一座雅致的亭子和几道蜿蜒的小径相映成趣,更点缀篆刻有古井赋的石碑和对联,路过的人能在休憩中体验到美的乐趣,培养了“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也成了当地党建工作的一处亮点。
杨江波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着这片土地,用艺术的方式涵养着这方文化,他总说,美育是个慢活,急不得。
让“美”成为回家的理由
目前,上河村中有大学生百人左右,其中不乏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村中有教育工作经历者也多达百余人。这得益于云南师范大学的教育整体帮扶,梁河县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杨江波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还是陷入思索,总想着往更深处再走走。
乡村空心化问题不是个例。青年考上大学是为了走出去,可走出去之后呢?空落落的村里没人应答。杨江波觉得,这应该是美育存在的理由和意义:鸟倦飞而知还,美育是要从心灵深处给予他们归家的理由,这也是杨江波创办云岫书院的最终目的。
“孩子们还小,书院里的书看不懂,但是很多都会相约来玩耍,这就是理由。”他说,美育就是给孩子的心里埋下一粒种子,即使他可能暂时用不上,但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这种子迟早会发芽,给予其生命的力量和韧劲。
依托云南师范大学团队为主的文化专业优势,杨江波在梁河的美育工作以“云岫书院”建设为中心,村史乡贤馆、中草药文化陈列馆、界端古井泉文化景观为抓手,这些都是“种子工程”。
“唤醒乡愁的关键就在于这些记忆,这些从心底里生发出的美的感受。”
“出生时与母亲相连的脐带剪断了,可跟父母的情还续接着;长大后与家乡的脐带断了,要靠美好的共同记忆和更深层次的生命的连接才能合上。美育的意义,不只在于去人为建设乡村的美,更在于给予每个人发现美的眼睛,给予他们构建起独属于自己生命体验的能力。”
作为老师,杨江波不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为了实现持续帮扶,也为了锻炼大学生创业能力,回校工作后,他组织10余名不同专业的学生成立艺术乡建公益项目,参加“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省赛铜奖,还在村小学设了“乡村美育节”。“这些实践工作对于学生也是有很多好处的,他们大多是入党积极分子,应响应国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倡导’,在实践中锤炼自己,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
持续助力乡村发展,以更深层次的情感唤起人们与家乡土地的共鸣,这是杨江波一直坚持美育的原因,他在持续尝试以文化的路径让乡村成为人们的一个走心选择。
每个假期,杨江波都会回梁河看看,那里俨然成了他心中的故乡。“在筹建云岫书院期间,我每次回昆明探家时,心里都一直牵挂着书院,归心似箭。”每当谈起书院,杨江波笑得特别爽朗、干净,诚如上河东村那古井中正汩汩不绝的清泉水……